
95後每週性生活僅5成 「紅姐事件」揭集體孤獨 情緒經濟成新風口
南京「紅姐事件」引發網絡熱議,據傳多達1600名男性「自願上鉤」,部分人甚至不為性行為,只求獲得偽娘「紅姐」的情感慰藉。學者指出,這反映中國男性面臨的集體孤獨與性壓抑問題。調查顯示,中國「95後」每週性生活比例僅約一半,低於80後及90初出生群體,呈現「性蕭條」趨勢。在性別比例失衡、戀愛成本高企的社會背景下,「情緒價值經濟」正在崛起,成為新的市場現象。
性壓抑下的情緒裂隙
南京「紅姐事件」中,一名38歲焦姓男子,假扮女性並自稱為「紅姐」,與多名男子發生性行為,多達1600名男子「自願上釣」,部分僅為一句讚美或一絲關心便甘心赴約,這令人震驚的現象,揭示了中國社會「性蕭條」的嚴峻現實。根據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的《中國人私生活質量調查》,「95後」每週有性生活的比例僅約一半,顯著低於80後及90初出生群體,性冷感趨勢明顯。性別結構失衡與高昂的戀愛成本,讓許多男性難以獲得情感與親密關係,進而產生巨大的情緒缺口。
「紅姐」這類提供情緒安撫的服務,意外填補了這片空白,指向「情緒治癒服務」與「高端陪伴服務」等新興領域。這些領域蘊含商業潛力,如心理諮詢、情感支持或客製化陪伴平台,未來可能成為消費熱點。
從盲盒到陪伴平台
中國的「情緒價值經濟」早已悄然成形,並不斷拓展其邊界。從近年爆紅的盲盒、潮玩,再到虛擬伴侶、智能寵物等,其本質都在販賣陪伴感與快樂,為寂寞的心靈提供「自我療癒」的機會。以泡泡瑪特Labubu系列為例,99元盲盒曾被炒至2,300元,推動其2024年純利暴增185.9%。這種「小確幸經濟」興起,反映年輕人面對買房、升職困境時,轉以微消費換取即時快樂,成為性壓抑時代的心理出口。
此消費模式在經濟低迷時更顯韌性。例如,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和2020年疫情期間寵物產業逆勢增長現象,根據美國寵物用品協會(APPA)數據,即使GDP負增長,寵物經濟仍年增約5%。中國同樣呈現此趨勢,餓了麼2020年寵物外賣訂單年增135%,單價高於普通餐飲。這預示著,情緒經濟正從單一的商品販賣,向提供更深層次陪伴與療癒的服務平台發展,例如線上情感諮詢、訂製化心理支持應用程式,甚至結合AI技術的智能情感伴侶,都將是未來產業結構升級的新藍海。
倫理與監管的滯後
情緒經濟展現出驚人增長潛力,但隨之而來的倫理與監管問題不容忽視。當前中國正處於情緒經濟元年,新興業態湧現,若缺乏完善的法律規範、平台監管與專業倫理指導,這些以「情緒」為名的服務易滑向欺騙、剝削與隱私濫用的深淵。例如,部分「高端陪伴」服務可能遊走灰色地帶,甚至變相成為色情交易溫床。
相比政府對色情交易的嚴格監控,這類新業態尚未納入政策視野,導致監管滯後。為確保情緒經濟健康發展,需建立完善立法框架,明確服務合法邊界;推動平台落實透明機制與用戶保護措施;同時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,建立行業自律規範,構建既能促進發展又能規避風險的市場環境。唯有如此,情緒經濟才能真正成為經濟新增長點,而非社會問題溫床。
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
免責聲明: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、招攬或邀請、誘使、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,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,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,概與本公司無涉。投資涉及風險,證券價格可升可跌。